君子一言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明末明朝的军队为什么经常打败仗?根本原因是什么?

  今天给大家准备了:明末明朝的军队为什么经常打败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大明开国之初是何等的强盛。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马上皇帝,亚洲周边都得叫明朝一声老大哥。不过时过境迁,明朝到了中后期经常败给周边少数民族。很多读历史的朋友都把罪过归结为朱元璋创立的卫所制度。那这个锅真的都是朱元璋的?

  我们可以看看历史的时间线。大明开国时候,几百万百战精兵将蒙古人赶出了中原。蓝玉在捕鱼儿海,将北元打的支离破碎。后来,蒙古就分裂成了瓦剌和鞑靼两个部落。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曾经五次征讨蒙古。前两次就把鞑靼和瓦剌给彻底打成了游击队。后几次基本就像是金国“搜山检海抓赵构”一样,主要的目的就是抓出阿鲁台。不过很不辛,阿鲁台是个土地公公转世,根本抓不住。

image.png

  如果问当时明朝的军力有多强盛?可以参考征越南、破蒙古,以及作为海军的郑和下西洋。当时的大明还发明了神机铳这种令周边少数民族胆寒的武器。与明帝国同时存在的还有地处中亚的帖木儿汗国。说到帖木儿汗国还有一个小故事,就是这个称霸中亚的帝国想要进攻大明。这里可以告诉大家,如果在永乐朝来了,那基本就是骨头都剩不下。

  当然,帖木儿也是知道这么个事,所以帖木儿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攻打明朝,而是借察合台汗国北上攻打北元。因为帖木儿是一个蒙古裔,他所统治的地区也是当初蒙古四大汗国所在地。帖木儿北上攻打金帐汗国夺取高加索,也是想重现蒙古帝国的光辉。那打大明现实吗?当然不现实。打大明要翻越葱岭、跨过戈壁,最后在新疆哈密地区碰到强大的明朝。连帖木儿自己都在征途中去世,如果真的来了,真的还不够明军塞牙缝的。

  但是这个盛况到“土木堡之变”就戛然而止了。京城三大营及五十万明军就在明英宗和王振这两个糊涂虫手里变成了亡国奴。很多人会把责任归咎于卫所制度,两分士兵训练,八分士兵耕种。而且在明宣宗时期大部分卫所士兵变成了长官的奴隶,根本不具备作战实力。这已经给永乐时期打过靖难之役的大明军队不可同日而语。

image.png

  的确,卫所制的弊端巨大,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营伍制取代卫所制。当时现在反过来说,当时明朝三百万军队,如果不将其转化为府兵制或屯田制一样的士兵,国家怎么养得起?卫所士兵战力低下早就可以预见,所以明政府取代他们的是朱棣时期的京营制度以及土木堡之后募兵制度。“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二流明军还是教瓦剌做人,由此可见卫所兵战斗力下降是事实,同样,国家也不需要这么多精锐士兵。大部分卫所兵的主要工作还是为了维护治安,相当于“武警”。

  真正给大明挖了一座坟的是日益崩溃的财政和尾大不掉的文官集团。而大明士兵的战斗力,如果给予足够的粮饷,绝对是可以保持的。我们先看看灭亡大明的两股势力,农民起义和后金势力的崛起。

image.png

  在萨尔浒之战后,明朝政府对后金采取了保守的防御政策。而这次失利,不可以归咎为明军的战斗力。要归咎的原因真的很多,说起来有财政的不足,政府文官集团对武将群体的歧视,军队组织度混乱,以及配合不力等诸多原因。至于女真人的战斗力?我真的不认为有多强大,以至于能将这支明朝精锐消灭。

  阻碍明军战斗力的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财政的匮乏

  财政的匮乏是明军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吃空饷这个问题只要有历史,就一定是存在的。不管是王朝初期还是末期,这都不是问题的症结。当时发不出军饷就会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比如明军的主要力量营伍兵就存在严重的军饷问题。在明末,只有武将最为亲近的家丁是足额发军饷的。除此之外,平时存在的标营只能领一半的军饷。如果认为这样就完了,那是不对的。因为这些人加一起只占部队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就等开战前抓壮丁来凑数。战斗力相当成问题。这样,就造成了明军战斗力低下的第一个原因。而财政问题就会引申出第二个问题——装备。

image.png

  第二、武器装备的低劣

  明朝军队虽然看起来规模庞大,其实战力极弱,这主要还体现在装备上面。有人可能要问了,明军的装备怎么可能差。明军可是大量装备了火器,神机营可就是个代表。不过,这些只是明面上的,当年抗倭援朝明军火炮威力确实不一般。但是,万历三大征是在张居正中兴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过三大征将改革以来所积攒的钱粮用得差不多,而在嘉靖、天启和崇祯三朝国势日弱,装备当然无法保证。一些需要明政府发放的制式装备,日渐不足。当年,明军在萨尔浒大战前,装备的养护、配给以及后勤严重跟不上形势。在发放给开往辽东的军队中,武器装备还有正德年间的头盔和手铳。他们应该庆幸,要是有个永乐时期的说不定还能当古董留着。杨镐在祭旗出征前的刀,砍了三刀牛都不死。最后还是靠杨镐的尚方宝剑才把牛砍死的。

image.png

  不仅如此,在萨尔浒前线最后杜松的头盔由于年久生锈,竟然被一箭射穿。说到萨尔浒,明军急于进攻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后勤不足,最后导致失败。戚继光《练兵实纪》中吐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可见,虽然有人说古代打仗打的不只是经济。不过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打仗打的还真就是经济。最简单的“一汉抵五胡”说的也是我们的训练和装备好。不然,拿什么跟人家游牧民族打。

  这就是问题的原因,不是打不过倭寇,而是打倭寇的大部分都是明朝卫所士兵。这些士兵,装备基本没有,士气还不如农民军。如果调集北方边疆大军来剿匪,又得不偿失。所以,“戚家军”才能横空出世。

  第三、皇帝的无能

  这里面就要不得不提到让大明走向灭亡的崇祯皇帝了。穿几件旧衣服,熬几次夜,给领导看看还行,问题你是一国之君,解决问题才是你的工作。道光皇帝也很节俭,还会玩火枪,有什么用?打英军的不还是明末就开始玩的红夷大炮以及鸟铳。连自己的猎枪是燧发枪都不肯给绿营兵配备,说到底就是思想局限性。

image.png

  一个大馅饼降到了信王身上,变成了崇祯。但是,他并没有学过帝王之术,更多的是民间《包青天》这样的故事。洪承畴、左良玉、孙传庭都是明末名将,农民军被他们打的溃不成军。孙传庭甚至将李自成打的只剩十八骑逃跑。可是崇祯帝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并没有一直贯彻杨嗣昌“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给了农民军喘息之机。洪承畴等名将调往关外,并没有改变局势。更讽刺的是,正是崇祯的瞎指挥,自己最后倚重的大将洪承畴也被清军俘虏。而之后,洪承畴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四、文官集团的混乱

  除了上述原因,文官集团的混乱更是让大明雪上加霜。从张居正死了之后,明朝的言官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江湖上彻底陷入混乱局面,虽然在魏忠贤时期得到一些缓解,但是将相不和的事情还是屡有发生。

image.png

  比如就是在魏忠贤时期,由于魏忠贤一统江湖,朝廷还算清净。但是不属于“阉党”的熊廷弼与有魏忠贤撑腰的王化贞发生了争执。这个争执的焦点就是对于后金是进攻还是防御的问题。最后有后台的王化贞进攻辽东,最后损兵折将。王化贞有问题,但是熊廷弼看到王化贞孤军深入只是冷眼旁观真的没问题?

  综上,汉民族从来不存在战斗力的问题。当有足够的粮饷装备,照样可以痛匾周边各国。后来的郑氏集团称雄海上,连荷兰人都得叫“爸爸”,不就是最好的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