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言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秦朝的“军功爵位制”有多实用?为什么汉朝不延用?

  秦朝的“军功爵位制”有多实用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告诉你。

  秦国士兵之所以打仗厉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功爵位制”,那么这个非常实用的制度为什么到了汉朝时却被放弃了呢?毕竟汉朝一直在对匈奴用兵。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汉朝中后期阶级固化,军功爵成为维护阶级固化的工具,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意义。秦朝设立军功爵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反对贵族世袭,打破阶级固化问题,让老百姓有上升渠道,刺激庶民打仗、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避免贵族子弟吃闲饭,堕落为废柴。

image.png

  西汉建立之前,刘邦团队都是小人物,都想往上爬,所以军功爵在当时也是有意义的。但是随着西汉的建立,刘邦大封功臣,社会稳定后,军功爵制度就变味了。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不想让老百姓进入统治阶层,就把二十级军功爵制划分为侯爵、卿爵、大夫爵、士爵四大等级,人为的在爵级晋升上设置障碍。

  也就是说,秦朝的军功爵,只要老百姓有本事,封到彻侯都是可以的。但汉朝的军功爵就不行。汉朝的老百姓,不管立下多大的功劳,撑死了也就只能封到“公乘”,官员撑死了也就只能封到“大庶长”。爵位被严重固化了。(这也是为什么汉朝会产生士族的原因之一)

  而开国功臣的子嗣生下来就是侯爷,皇帝的儿子生下来就是王爷,并且两汉还分封了大量的王子侯、外戚侯、恩泽侯,到最后特么的连太监都能封侯爵。如此不公平,这让老百姓对军功爵的态度就从积极争取变成了漠视无所谓。

  用当时官员的话说——民得爵不喜,夺爵亦不惧。(封爵不稀罕,剥夺了也无所谓)军功爵的含金量贬值,封爵制度在实际上已经崩塌。秦朝的军功爵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获爵难度大,二是待遇十分高。

image.png

  关于难度大这一点,王翦(灭楚的那位)就曾经发过牢骚,嫌朝廷对武将太刻薄,战功卓著也不能封侯。当时很多大将,比如长平之战后,负责攻邯郸的王陵,他当时的爵位就仅仅只是军功爵的第八级“五大夫”。

  这就相当于,一个军长,军衔只是少校,朝廷对军衔提升控制的很严格,想升一级军衔太难了,不是说随随便便砍二十个人头就能升到顶的。待遇方面就拿级别最低的四等“士爵”来说。

  最低一级的公士(就是兵马俑中不穿铠甲的弩兵)都可以分到一百亩田、三十步见方的宅基地一块。另外还可以留一个儿子在家里帮忙干农活。

  比公士高三级的不更(战车上负责手持长兵器作战的人),可以分到三百亩田、三块三十步见方的宅基地。并且还可以免除更役。再往上的爵位,可以享受当官的权利;拿爵位赎罪、减刑甚至是免刑的权利等等。奖励可以说是非常丰厚。

  而这些权利在汉朝,却都打了折扣。

  西汉初期,刘邦还承认对获得八级以下爵位者的应有待遇,但之后,随着非军功赐爵及卖爵的盛行,军功爵就贬值了。刘邦建国之初,一口气封了一百多个侯,瞬间侯爵泛滥。而侯爵可以世袭,并且侯爷的儿子还能恩封,再多捞一个侯爵,于是侯爵慢慢就变得不值钱了。

image.png

  当侯爵变成“白菜价”后,之后的皇帝索性就自我放飞了,开始滥封爵位。比如文景武三朝就有赐爵高达数十次的记录,有时候皇帝过个生日就封一大堆爵位,并且朝廷还准许民间交易五大夫以下的爵位。于是这就导致所有的爵位就都不值钱了。

  特别是既得利益者搞出“民爵八级制”后,朝廷只保障列侯、关内侯的特权,而与广大人民的利益相关的“民爵八级”就成了虚封。也就是只有封号,什么权利都没有。这啥权利都没有,老百姓对这个徒有虚名的制度,还能有兴趣?

  到了东汉中期,规矩又变了,朝廷规定:立军功者除封列侯、关内侯外,只升军职,不再授予爵位。朝廷把军功和爵位脱钩了,这个制度也就更徒有虚名了。所以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干脆就废除了军功爵制度。之后再立军功者,除了封关内侯和列侯外,只升官,不再赏爵位。

image.png

  总的来说,秦朝的军功爵制与之搭配的是一整套完整的耕战体系,每一级爵位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田宅、土地、仆役、出行方式、礼仪等等待遇,等级界限分明。而汉朝在爵位封赏上则不同于秦朝。汉朝取消了与爵位挂钩的田宅等与之匹配的实物封赏,并且还滥封,使得爵位没有意义,变成了空头名号。

  最后,强调一个知识点。秦国的受爵制度并非只限于军功,种的粮食多,或者生产的物资多也可以获得爵位,这个制度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能发挥作用。军功爵的消失,并非是因为后来的王朝不打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