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言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大饥荒”?为什么大饥荒都发生在北方?

  今天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大饥荒都发生在北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一起看一看。

  大饥荒,这是三个很沉重的字眼。

  看到这三个字,很容易联想到:树皮被啃光、吃土、易子相食等哀鸿遍野、饿殍满地的情形。

  古代中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国家,社会的生产活动都围绕着农业而进行。为此,古代中国是一个高度依赖治水,兴修水利工程的国家。农业几乎关系到了古代王朝的兴衰存亡,一场大饥荒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王朝的崩溃覆灭。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大饥荒的次数是数不清的。开仓放粮救灾,在电视剧中往往是评价一个官员是不是好官的最好方式。而这样的情节,很多古装剧都有。

image.png

  离我们最近的三次大饥荒,分别发生明朝、清朝、民国。明朝时期的大饥荒,发生在公元1638年至1642年崇祯年间,因为陕西连续四年大旱,大饥荒从陕西、山西起,随后蔓延到了整个华北,甚至渡过长江,波及到浙江、江西。这场大饥荒,直接导致明朝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旱灾、兵灾接憧而至,全国人口锐减了一半以上,明朝最终倒下。

  清朝时期的大饥荒,发生在公元1876年至1879年,也是持续四年,这场大饥荒,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大饥荒遍布整个北方,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五个省份最为严重,受灾人口高达两亿,一共造成1300万人死亡,被称为“丁卯奇荒”。

  民国时期的大饥荒发生于抗日战争几乎进行到白热化的1942年,这场大饥荒发生在河南,被称为“中原大饥荒”,受灾人口达到一千万,而死亡率高达五成,意味着有五百万人被饿死,真的是惨绝人寰。

image.png

  为何古代中国大饥荒一般都发生在北方呢?为何中国其他地区不会发生这样的大饥荒?为何其他地区即便遭遇大饥荒,也不会有那么多人饿死呢?

  这是一个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问题。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文明社会,有五个时代十五个阶段,现在处于第四个时代的第二个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越是多元化。

  古代中国,有确切历史记载的饥荒,一般都是在秦朝之后。秦朝,直到清朝,这段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处于处于第三个时代大陆扩张时代。这个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就是农业生产,其次才是渔猎牧和手工业。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就是土地。有了土地,意味着就有了粮食。有了粮食,就意味着有了人口。

image.png

  从时代的生产方式这个大背景看,就可以看到中国北方成为大饥荒策源地的根本原因了。其原因主要有四点:生产方式单一,人口集中,地域广阔,政策约束。

  一:生产方式单一,是大饥荒爆发以及死亡率高的根本原因

  在古代中国,最初被称为中原的就是河南,后来中原一词扩大为整个北方。中原,这个词不一般,意味着中国北方是最早被开发的地区,也是中国的核心地区。长期的开发,大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都是在北方。

  开发早,开发程度深,北方的耕地面积在历史上一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60%以上,即便是现在,耕地面积占比依然达到了40%,远远超过了东北以及南方。因为这一点,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山林水泽都被开发成为耕地,农业种植成为了北方人最为重要的生产方式。

  而渔猎以及手工业生产,古代中国的北方,几乎不占比重。其比重远远低于作为鱼米之乡的南方,工商业发达的同样也是南方。

image.png

  这样的经济结构,在面对灾情的时候,只能逃荒,基本上不可能进行其他的生产作业。因为没有条件。很多人都十分奇怪,面对灾荒时,民众为何不去捕鱼,不去上山打猎呢?

  不是不去,而是没有条件。导致大灾荒的原因都是旱灾,蝗灾也有可能,但是蝗灾是伴随着旱灾而来的。所以,旱灾才是大灾荒的导火索。旱灾以及蝗灾,都是群攻的灾害,受灾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动物,以及植物。加上北方开发早、开发深,根本就没有山林河流可以供人进行渔猎。

  北方的民众从事的都是农业种植,手里的工具都是农业种植的工具,没有用来进行渔猎的工具。更没有进行其他生产方式的工具。除了背起麻皮袋逃荒外,基本上是没有其他办法的。

image.png

  二:因为北方开发早,开发深,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带来的人口增长十分集中。

  北方因为开发早,开发深,山川水泽大都成为了耕地,水利设施的维护成为了农业生产的保障。依靠这一点,在水利设施维护良好,风调雨顺之时,北方的农业人口增长是十分惊人的。这就导致了人口十分集中,不仅集中在某一个生产领域,更集中在某一地区。那些水利设施维护较好的地区就会成为人口爆发式增长的集中地。

  如此,一旦水利设施无法发挥作用。例如,过于沉重的旱灾,没有水了,水利设施成为了摆设了。那么依靠水利设施维护而增长的人口就成为了这个地区沉重的负担。

  毕竟,人口多,劳动力多,产粮多,消耗也多。粮食的产量与人口的增长往往是成正比的。人口众多而集中,这个时候缺乏粮食储备,要依赖外来的粮食输入,那么就是一场浩劫。

image.png

  三:北方地域广阔,一马平川,给逃荒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一般来说,面对灾荒,北方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荒。例如明朝末年的灾害,就导致了走西口文化的兴起,清朝则是走西口的爆发期,也是闯关东文化兴起的时期。

  北方一马平川,整个北方几乎是一个整体,一旦遭遇旱灾,往往会群攻整个北方,特别是非常大的旱灾。这样的群攻,导致受灾的人口规模庞大。朝廷要对全国一半以上的百姓进行救灾,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能依靠他们自食其力。

  自食其力的办法就是逃荒,向东北、南方、西部地区进行逃荒。南方、东北、草原、西域,这些地区,开发晚,生产方式多元化,农业种植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粮食的单产非常高,往往成为了粮食的输出地。南方就是这样,山地丘陵地形,耕地不多,但是单产非常高。所以,不需要大量的人口进行耕种,农业人口增长并不快,这使得南方工商业十分发达。

image.png

  古代王朝粮食赋税都是依赖于南方,但是兵员都依赖北方,因为北方人口多。对外开疆拓土,或是爆发战争,补充兵员,都是从北方招人。

  南方遭遇水灾、旱灾、蝗灾,杀伤力都有极限,南方人可以依赖渔猎而求活。毕竟不能开发的丘陵山地水泽都是比较多的,丘陵满布,河网纵横。例如,福建,山区面积十分庞大。遭遇各种灾害,包括兵灾,山区就是最好的求生地。

  北方地域广阔,受灾的民众,要走出这广阔的地域,逃荒到其它地区,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毕竟古代不是人人都有马和驴这样的交通工具,古代的交通工具,道路都是十分落后的。要逃荒,基本上就是开11路车,就是比拼脚力。

image.png

  这种情况下,还没有来得及逃到其它地区,就饿死了,死在了逃荒的路上。古代的逃荒路,十分恐怖,道路两侧都是散乱的枯骨。

  四:古代王朝对于人口流动的约束是十分严厉的,这往往导致逃荒都来不及。

  北方一旦发生旱灾等灾情,就意味着庞大的逃荒队伍。这不仅会对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同时还会造成地域间的冲突。

  饥民到达新的地区后,依然无法找到工作自救,那么就会为了求生存而搞偷抢骗等非法的事情,甚至会导致农民起义。农民起义一旦爆发,就会裹挟民众,四处流动抢掠,破坏生产,将兵灾蔓延到没有受灾的地方,比蝗灾还可怕。明朝末年,南方的饥荒就是兵灾引起的。

image.png

  所以,古代王朝,对于逃荒十分害怕。一般情况下,都会死扛,约束民众待在原地,等待朝廷的救济。到真的扛不住的时候,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允许北方民众逃荒。而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由此导致一旦受灾,饿死一片。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政策,如满清禁止人口流向东北,认为那里是他们的龙兴之地。所以,丁卯奇荒之下,逃荒就少了一个可逃的地区。如1942年,河南遭灾,但是大半个中国都已经沦陷在日寇之手,灾民只能往西逃。一旦受到政策或者战争的影响,逃荒都没地方可逃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等死。

image.png

  综上所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粮食生产以及储备都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因为一旦遭遇到未知的灾害,基本上再有钱也弄不来粮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风调雨顺以及外来的救援上。自救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能力。

  蝗灾、水灾、旱灾、地震、瘟疫等一些不可抗的自然灾害,都需要多多地储备生存物资。同时,对于生产方式,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工业化城市化,保持原生态的地方,一定要保持,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成为救命稻草。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才是应对任何灾害最为有效的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