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言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大唐的节度使是如何演化而来的?节度使对唐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唐朝节度使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把盛唐打成了乱唐;而后遭遇的黄巢起义,彻底把大唐打成了残废。

  安史之乱以及黄巢起义,只是问题的表象,不是绊倒大唐的真正问题。问题需要从端倪入手、向底层挖掘、在形而上探究。大唐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庞大帝国始终解决不了节度使问题。

image.png

  节度使,这个演化形成的新物种,是盛唐的一剂强心剂。但同时,它还是终唐一世也戒不掉的鸦片烟。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大唐帝国充满了各种不得已。

  01.节度使,在大唐帝国演化形成

  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此时是唐睿宗景元元年,即公元710年。至玄宗朝,唐朝大批设立缘边节度使。

  天宝年间,帝国北方建立了八个节度使区,南方建立了一个节度使区和一个经略府区,统称天宝十节度使。

image.png

  北方八个,分别是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和北庭;南方两个分别是剑南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

  节度使是大唐帝国的新设计,但也是一个演化的产物。

  一是军队成分的演化,轮番戍守的初唐府兵,逐渐被职业军人的“长征健儿”所取代,组建了大规模的边防军团。

  二是财政模式的演化,中央出钱、州府出兵的模式,逐渐被就地募兵、就地筹钱的模式所取代,节度使掌握了屯田、食盐等财政资源。

  三是地方权力的演化,州县两级行政划分,逐渐被道、州、县三级取代,而缘边的节度使与道的采访使往往“一人兼领之”,节度使掌握了辖区州的行政权。

  02.节度使,是大唐帝国的强心剂

  高宗时期,薛仁贵战败大非川。大唐不仅失去青海道,而且被迫放弃西域四镇,西线全面收缩。此后,唐朝开始在青海道改变总管领兵、府兵应征的军事模式,而是“少发兵募,且以备边”、“且令大将镇抚,蓄养将士”。士兵是招募而来、堪当戍守的职业军人,将军是常年镇守、拥有边地大权的封疆大吏。

image.png

  唐军主力撤退后,黑齿常之以河源军抵抗吐蕃、防守西境。同时,设置烽燧70余所、开垦良田五千余顷,每年得粮百万余斛。黑齿常之镇守河源七年之久,不仅兵精粮足,令吐蕃闻风丧胆,而且减轻了大唐的财政负担。所以,节度使制度的试验田,应该是黑齿常之的河源地。

  演化的本质是自下而上。黑齿常之和青海道的这套模式,因为管用所以就被大唐快速复制。在东北,组建了范阳的清来军、威武军以及平卢军,防御契丹和奚;在漠南,组建三受降城体系,本质上也是一种节度使模式,削弱了崛起的后突厥。

  到了开元年间,缘边节度使的数十万大军,四面出击、远征拓土,让大唐迎来了又一波武功高潮。在北面,消灭后突厥汗国、突骑施汗国,平定阿布思叛军;在东北,屡次战胜契丹、奚等东胡系部落,使其臣服唐朝;在青海道和西域,全面压制吐蕃,河湟战线推进到青海湖以西,西域战场控制了大小勃律。甚至,大唐已经向西南运作,发动了对南诏的大规模进攻。

image.png

  特别是消灭阿布思叛乱一事,受降城、北庭节度使、朔方节度使、范阳节度使等缘边节度使在大漠草原上穷追猛打,真正显示了大唐的战争气魄。

  公元752年,原朔方节度副使阿布思率部叛乱,逃往漠北。公元752年9月,阿布思率军侵扰受降城,被守将张元轨击退。公元753年5月,阿布思被回纥人击败,同时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派兵深入大漠追杀。阿布思向西突厥葛逻禄部逃窜,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北庭都护程千里,联合追击,再次击败阿布思。公元753年9月,虽然侥幸逃至葛逻禄部,但阿布思却被葛逻禄部送至北庭都护府,次年押至长安处斩。

  这就是大唐节度使的武功卓著。大非川之战后,吐蕃挺进青海道、控制西域,东北契丹强势崛起,大唐的彪悍武功即将落幕。但正是节度使制度,使大唐再一次焕发生机,武功再一次卓著。

  03.安史之乱后重新崛起的大唐,仍旧离不开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大唐一蹶不振。大唐帝国始终解决不了节度使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藩镇的问题。所以,到最后只能被节度使和藩镇终结生命。

  宏大叙事地勾勒历史轮廓,确实如上所述。

  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里面个问题。在安史之乱后的150余年里,大唐就没用崛起的机会吗?就没能雄起一把吗?

  大唐在唐宪宗时期崛起过,而且开创了元和中兴。但是,元和中兴的大唐朝廷虽然着手解决藩镇和节度使的问题,但是仍旧没有解决掉。

image.png

  公元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唐宪宗派高崇文率兵平定,生俘刘辟、押至长安处斩。

  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之子吴元济举兵叛乱,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吴元济、押至长安处斩。

  公元818年,唐宪宗诏令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攻灭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李师道为部下所杀。

  淮西节度使和淄青节度使,是当时闹得最凶的两个节度使。河朔三镇,即幽州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是当时一直在闹的三个节度使。

  而唐宪宗一通雷霆暴击,就把两个最凶的给消灭了。接下来,肯定是河朔三镇,因为谁都能看出来宪宗皇帝就是中兴之主、就要重整山河。

image.png

  河朔三镇,主要是安史之乱的旧将士卒的势力范围,后来投降唐朝,所以一直就有造反基因。但是遇到宪宗李纯这位皇帝,三镇也立即猛虎变成乖乖猫,不用打就直接交兵交权。魏博节度使奉表归国,成德节度使献地谢罪,卢龙节度使自请入朝。

  至此时,从央地关系层面来说,唐朝的节度使问题已经解决了。安史之乱斩草未除根的河朔三镇,彻底归顺朝廷;闹得最凶的两个节度使,都被押到长安斩首了;还有川西节度使和镇海节度使刚要不服,就理解被消灭。

  但是,节度使以及藩镇问题依旧存在。唐宪宗虽然收服了藩镇,却没有革除节度使制度。因为他也革除不了。唐宪宗在位十五年,等他死了,河北三镇重新割据、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

  04.节度使,完全是另外一种存在模式

  节度使问题,并不是在安史之乱后暴露出来的。在安史之乱前,节度使的问题就已经局部显现了。

  公元750年,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因分配军粮出现问题,导致士兵暴动,攻击都府判官。兵马使郭子仪以身护主,张齐丘才幸免于难。从中,能够发现节度使与士兵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严格的命令与服从。

image.png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与士兵的关系就更为颠倒。

  公元783年,唐德宗诏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军队出征平叛。因为没有得到封赏,这五千泾原士卒直接在长安发动叛乱,先后强令节度使姚令言、太尉朱泚做造反领袖。德宗皇帝吓得带着朝廷直接跑路,直到第二年7月平叛后才返回长安。

  唐宪宗英明神武,消灭造反的、打服不服的,中兴大唐、终结割据。但是,收归朝廷的节度使藩镇,皇帝总要派官员治理吧。而这时候的问题就更大了。

  雪夜入蔡州的李愬,攻打淮西节度使,千里奔袭、擒贼擒王;攻打淄青节度使,十二战十二胜。所以,李愬的能力肯定属于英雄级别的。于是,朝廷任命他为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镇节度使。然后呢?然后李愬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筹粮筹款,给这些大兵发奖金,以稳定魏博的局面。

image.png

  后来,李愬的部将田部,接任魏博镇节度使。一次接到诏令要去攻打成德镇,田部带着魏博镇的大兵就去了,大兵们也跟着他走了。但是走到半路上,朝廷的军饷却没发下来。于是,这伙大兵立即不干了,直接把田部扔到路上,然后各回各家。

  要听话可以,李愬能让他们听话;要出去打仗也可以,田部也能把这些人带出去。而且,这伙人基本不用当节度使操心。会不会有人群殴、会不会有人逃跑、会不会有人不干活、会不会有人吃不饱穿不暖,都不会,这些大兵们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而且战场杀敌的战斗力,也不用节度使操心,都是久经沙场的同袍兄弟,打仗就是工作。但是,你得有钱,李愬拿出钱来封赏,魏博大兵们就听话;田部拿不出钱来犒赏,魏博大兵们才不管你是不是节度使。

  所以,节度使以及治下的职业军人,完全是另外一种存在模式。

  05.节度使,大唐戒不掉的鸦片烟

  五代十国的时候,中原已经乱得不能再乱了。契丹人为什么不直接攻占幽云十六州?非要等着石敬瑭献地拜爹。契丹人为什么进入中原又被打了回去?这时候的中原可比北宋乱多了。

image.png

  原因就是五代十国的骄兵悍卒太厉害,契丹人打不过。整个中原天下基本上就两类人,一类是考虑啥时候抢劫的职业军人、一类是考虑啥时候被抢的普通百姓。

  五代十国的这种局面,就是大唐节度使问题造成的。五代十国的权力逻辑是:皇帝听将军的、将军听士兵的。

  在五代十国之前的大唐中后期,这种模式已经基本成型:将军听士兵的,皇帝在将军之间搞平衡。

  唐宪宗英明神武,开创大唐中兴。既然已经收服藩镇、既然已经权归中央,为什么不彻底革除节度使制度?

  因为节度使是一个演化的新物种,大唐根本就消灭不了,甚至也离不开。

image.png

  公元780年,河北黜陟使洪经纶(负责地方巡察的钦差大臣),发现魏博节度使田悦麾下拥兵7万。于是,就命令田悦实施裁军,而且一裁就是四万。田悦前脚把这伙人放走了,后脚就又把这些人召集了起来,然后拿出自己的财帛、衣服分给他们,重新召入军队。

  悦乃尽出其家财帛衣服以给之,各令还其部伍。自此魏博感悦而怨朝廷。

  田悦这是不讲政治、对抗朝廷,搞阳奉阴违一套。但是,田悦也有自己的苦衷。你朝廷说裁军四万就裁军四万,那裁掉的这四万人干什么去?此时,均田制已经瓦解,魏博没有均田分给他们。而且,即便有田有地,这伙人也不会种,因为他们都是职业军人,除了打仗啥也不会干。

  田悦遭遇到的这个问题,其他节度使也遭遇这个问题。朝廷可以不管不顾,为了省钱说裁就裁,那节度使必须得考虑地方回应性的问题。这群职业军人造反怎么办?占山为王怎么办?拥城割据怎么办?

  藩镇节度使解决不了职业军人的问题,大唐帝国就解决不了节度使的问题。

image.png

  因为节度使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这其中充满了大唐帝国的各种不得已。

  大唐对外开疆不止,“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府兵已经不能堪当这个任务了。所以,大唐帝国必须要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用职业军人取代折冲府兵。于是,在缘边节度使区组建了数十万规模的大兵团。

  养这么多人肯定得花钱,但是中央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大唐盛世,但这个盛世朝廷真得很穷,一遇到关中粮荒,皇帝就得带着朝廷百官跑到洛阳就食。到了安史之乱后,这个问题就更严重。因为承担天下赋税大半的河北成了战乱的策源地,于是就更拿不出钱来了。所以,李世民开创的“不给钱但给政策”的财政逻辑,继续被强化推行。节度使领兵、节度使也得养兵,权力给你、责任也给你。

image.png

  安史之乱后,大唐持续了150多年,原因就是节度使虽然搞割据、不听话,甚至还动不动地搞搞叛乱,但是节度使维持了一种基层秩序。具体说,就是节度使能保障这几十万职业军人不闹事、不造反、不全国开抢。

  所以,即便唐宪宗中兴大唐,但是他也无力改变节度使的路径依赖。而且这个路径愈演愈烈:开始,士兵不满意就暴动;然后,士兵不满意就绑架节度使;再后,士兵不满意就裹挟着节度使造反朝廷。帝国军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军事民主制,职业军人们结成了利益集团。

  五代十国中原大乱,普通百姓肯定不乐见,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什么人抢劫一番;但是藩镇士兵应该很乐见,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有机会抢掠一番。

  这就是唐朝的节度使问题。大唐帝国知道这里面有问题,但是为了续命,只能任由这个问题继续发展下去。节度使,成了它戒不掉的鸦片烟,是慢性毒药。但是,一旦动手戒毒,就会把问题引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