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言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历史上经常有为了争继承权而手足相残,是制度的原因吗?

  兄弟争储引发血案的桥段,本质上和“嫡长子继承制度”无关。也不会因为改用了选“贤”制度,就可以杜绝这个问题,今天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看起来有点“惟血统、惟出身论”。似乎看起来有点不太公平,至少因为一个出身就直接杜绝了其他子嗣的合法继承机会。

image.png

  但恰恰这正是古人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所谓名分已定,争执自然就会降低,各安其命。真正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实际上是有利于安定的。

  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也有弊端。由于太过于理所应当,个人后天奋斗的积极性就容易被打消。再碰到继承人素质良莠不齐,其他兄弟们不服气,也容易生出变乱。

  清朝在皇位继承制度上,实际上就是一个“选贤不选长”的制度。也就是题目中提到的,继承人从儿子里唯才是举。

image.png

  一开始从康熙的时候,是有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来考虑后续接班人的。但是由于后期和当了40年太子的胤礽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缝,两次废黜胤礽,而且分别考察了各个皇子的能力。最终导致了“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所引发的混乱对清朝的整个立储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无论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还是“选贤继承制度”本身,都无法阻止储位继承种的各种明争暗斗,甚至引发的血案。

  因为立了储君以后,很多臣子革各种势力为了今后的出路和对未来投资,势必会围绕储君形成一个巨大的权利联盟。这甚至可能会和皇权发生摩擦。

  而通常皇帝为了牵制太子的权力,甚至会总宠爱小儿子或者其他儿子的方式来牵制太子。这个史书不绝。

  秦始皇干过,隋文帝干过,唐高祖李渊干过,明成祖朱棣也干过,康熙也干过。权力欲旺盛的帝王几乎都干过。然而搞平衡的结局只会引发更大的混乱甚至兄弟相残。

  所以这个问题在雍正手里,得到了天才般解决,那就是“秘密立储制度”。

  在皇帝死之前,清朝再也不立太子了。至于未来皇位交给谁?皇帝在即位的时候,就写好秘密封藏在光明正大匾后面了。一式两份,还有一份藏在皇帝的保险箱里。

  这样一来,谁都不知道未来的皇上是谁,只能一心效忠现在的皇帝。即便要做未来投资,在各个皇子当中也得无差别对待,这成本和风险就更大了些。所以兄弟之间都在拼命表现,谁都不会为了不确定的事情而大打出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