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言

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

古代儿童都读哪类的书?为何现在很少有人读了?

  关于蒙学, 辞源中解释为今之小学, 自是指幼童的教育和学习。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用于启蒙教育书,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因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形式生动活泼、语言简洁、琅琅上口, 特别适合儿童特点, 深受欢迎, 因而盛行于世, 并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image.png

  《汉书·食货志》中讲, “八岁入小学, 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 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十五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 而知朝廷君臣之礼。”由此可知, 蒙学教育有它明显的阶段性, 不同的阶段, 而又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因此, 所用教材的内容也不同。

  识字类课本, 这是幼童初步掌握基本文字工具和说话能力的最基本的教材。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识字课本是汉朝人史游所编的《急就篇》, 后逐渐产生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各种杂字类的以识字为主要内容的课本。这些课本虽然也包含了一些自然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 但主要还是以识字和阅读训练为目的。

  知识类课本。这是主要为增加学生知识层面, 所以选材比较广泛, 但广泛中每种图书的侧重又有所不同, 有以介绍人物故事为主的, 如《龙文鞭影》, 有以介绍历史演进为主的, 如《四字鉴略》, 有以介绍自然、掌故和社会常识为主的, 如《幼学琼林》等, 应该说明的是, 这些图书的知识侧重面虽然不同, 但却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都包含有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等多方面知识, 纵观历代编选的蒙学读物, 几乎每一种都具有这个特点, 这也是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一大特色, 这一特点始终贯穿于蒙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从而真正达到了《易经》上所说的“蒙以养正”的目的。

  儒家类课本,这是比较粗浅的儒家道理的图书。古人在这方面确实煞费苦心, 无论教师, 学者, 还是父母, 都非常重视儿童人品志向培养, 于是有关初级道德修养内容的图书大量涌现, 如《弟子职》、《弟子规》、《孝经》以及各种家训, 最具代表性的是历代所编的家训, 虽然各个时期价值观念不尽相同, 但对于做人的普遍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而为学童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进而为将来修齐治平之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中不少为家庭教育的名篇。

image.png

  诗歌类课本。自唐以后, 一个人的才识往往表现在吟诗作词上, 或是抒情, 或是言志, 往往以诗词寄之。除了道德文章, 学诗属对已成为学子的必修课程, 所以先生们对学童属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 先从单字开始, 循序渐进, 然后可以属对, 直到能做成五、七言的诗歌, 这方面除了以《笠翁对韵》、《对类》等课本入门外, 还选择了许多前人的好诗作为课本, 流传下来的有《神童诗》、《千家诗》及《唐诗三百首》等。随着学习的深入, 内容的不断增多, 同时也由于学童经过初级的学习, 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读写能力, 开始产生求知的愿望, 所以希望看一些内容较深一点的书籍, 于是出现了一些散文形式的课本, 内容多是历史和人物故事, 有些图书还配有插图, 使其图文并茂, 很能引起少年儿童的兴趣, 特别受他们的欢迎, 但是这类课本流传下来的不多, 较有名的有《日记故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